EDUWIKI

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又称:华夏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华夏又称诸夏,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初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包含中国全部领土。华夏文化区经历了由小而大的过程:上古时期仅仅包括中原农耕区,随着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不断融合,中原士民不断向南迁北移,华夏文化区渐次拓展,既包括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也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塞外和西域。

华夏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其创造的文明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共同构成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远古时期已相继形成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大地生活着黄帝及炎帝部落,太昊及少昊部落,以及九黎部落等。这些部落在长期的交流、兼并中,逐步融合,特别是炎、黄部落之间的合并,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尧、舜、禹时代,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自夏代始建立国家。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文化和城市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秦代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成为华夏文化不断扩展的思想和制度保障。

几千年来,华夏文化一直是世界上最为强盛和繁荣的农业文明之一,至晚清时受到欧美近代工业文明强有力的冲击,在历史性转型中向近现代过渡。

华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华夏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尽管春秋战国时代有诸子百家,以后有儒、释、道,但从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儒学思想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

华夏文化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性,是世界农作物的重要栽培中心(包括中国南方的稻、北方的粟等):上古有神农氏的传说;早期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双齿木耒、带柄石镰、蚌镰等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出现在唐代江南地区、翻车和筒车等农业耕作和灌溉工具的不断发明;《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的相继涌现等。

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汉语、汉字。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尽管其中的各种方言互通性较差,但汉字的统一弥补了这个缺点。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它的使用和统一为华夏文化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它多为形声字,既表形,又表意;又一字一义、一字一个音节、同音多字等,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化,特别使其文学形式丰富多彩。

华夏文明在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例如,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制造测报地震的地动仪和观测天象的浑天仪,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最早使用纸张,最早利用石油和煤炭,还有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和独特的建筑等。北京天坛回音壁建于1420年,围墙严密平滑,弧度规则,为绝好的声音反射体。

由于东亚大陆地理隔绝机制的作用,华夏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明形态,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并称为世界三大文明。同时,它又具有开放性、宽容性,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在唐代已开创世界上最长的海上航线,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例如对佛教、伊斯兰教的吸收,乃至并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