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WIKI

《山海经》

《山海经》,中国先秦古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成书作者

确指说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泛指说

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另书中对颛顼和黄帝的记叙极多,相传这被楚人供奉为祖先。

据其统计,全书记叙颛顼事迹的有17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1处、《大荒南经》2处、《大荒西经》6处、《大荒北经》5处、《海内经》2处,明确记叙黄帝事迹的有14处:《北次三经》1处、《海外西经》2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2处、《大荒西经》3处、《大荒北经》2处、《海内经》3处,书中称为帝而实际应指皇帝者9处:《西次三经》“是为帝之下都”、“实为帝之平圃”“帝乃戮之钟山之东”,《中次三经》“实为帝之密都”、《海外南经》“为帝司夜于此野”、《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帝之下都”、《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

北人说和南人说以外,一些学者提出折中的见解,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流传过程中,既有北人的加工,同时也经历了南人增减。

学者萧兵著文称:《山海经》结构上观点模糊,节段松散,句式零乱,韵散夹杂,缺乏象屈原赋那样明确而统一的思想、情调、构思和语言风格,并提出《山海经》包含南、北方大量资料信息,仅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

成书过程

上世纪20至70年代

上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一批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学者陆侃如撰文提出:海内外经八卷作于西汉《淮南子》之后刘歆之前,大荒海内经五卷作于刘歆之后郭璞之前,《五藏山经》是更早的作品。

茅盾认为:《五藏山经》成于东周,海外海内写于春秋战国之交,大荒海内经五篇成于秦统一之前。其后闻一多提出了《山海经》是汉代典籍的观点。蒙文通在其《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提出:大荒海内五经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四经在西周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作于春秋战国之交。

袁珂在《<山海经>写作时地和篇目考》一文中明确指出:大荒海内五篇部分成书最早,约为在战国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经海外四经稍迟,在战国中期以后,海内四经成书于汉代初年。

上世纪80年代至今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山海经》成书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活跃,研究方法也更加丰富。顾颉刚、谭其骧通过《禹贡》与《山海经》的比较研究得出《禹贡》成书早于《山海经》的结论,后者更是明确提出“《山海经》成书的具体时间应该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在对南越用兵而尚未完全征服的时候”的结论。

任乃强在《论<山海经>成书年代与资料来源》中,通过对《淮南子》等文献资料的佐证,得出“《山经》成书与《准南子》同时,汉武帝初年,已有《山海经》,但那时只有《山经》与海经合成一书,大荒经五篇可能是宣、元、成三帝时被海内外八经收入其中,时间约在王莽执政之后,刘歆改名以前”。

赵璞珊将《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进行集中整理,通过与商代卜辞的记载和西汉早起出土的文献综合比较,推断《山海经》成书时代在“春秋战国之交,或者还要早一些,即春秋晚期作品。”同时还进一步断定,“《山海经》不一定是出自当时的理论大家之手,而很可能是一些对当时自然界各种现象充满乐趣的人写作的”。

有的学者主张今本《山海经》各篇结构就是成书的先后顺序。其中,主张《山海经》成书于虞夏的观点较为兴盛,徐显之在其《山海经探原》中认为:《山海经》草创于禹益,完善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后历两汉魏晋,又续有增益。

当代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山海经》内部所体现出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以推论出,《山海经》是由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而来,人们从荒蛮的远古时代起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最后才见之于文字。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成书后仍不断经后人修改增订而成。

文献结构

结构内容

《山海经》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由主要由《山经》与《海经》两部分组成,并又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

山经

五藏山经,主要纪录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其中亦叙写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海经

海外经: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的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

海内经:主要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大荒经:主要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

篇章结构

《山海经》各个篇章分别为:

五藏山经

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

海外经

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

海内经

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

大荒经

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叙述结构

《山海经》文本内部呈现为平面铺排式的网络状,根据结构性质,可分为三个层级:

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话历史。

二级结构

二级结构即《山经》和《海经》的下位层次,其结构安排规律为:

山经

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中次五——中次九

南次二——西次二——北次二——东次二——中次二——中次六——中次十

南次三——西次三——北次三——东次三——中次三——中次七——中次十一

西次四——东次四——中次四——中次八——中次十二

海经

海外南——海外西——海外北——海外东

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东

大荒东——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

成就

影响

随着世界各学者的研究,《山海经》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1、《山海经》 的研究,冲破了原有的地理范围,从中国圈、亚洲圈扩大到世界圈。

2、改变了视《山海经》为神话、传说、巫书的旧说,而认定《山海经》有一大部分是信史,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观。

3、与国外及其它学科研究开始接轨。

4、进一步揭开世界文化之谜。

领域成就

地理

1、系统而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地理概况,为后世获得数千年前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信息,包括古代湖泊、沼泽湿地、沙漠 、山川及其变化信息, 矿物分布信息, 植物分布信息(记录着气候变迁), 动物分布信息,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迁徙信息。

2、《山海经》所述的地理范围广阔,南至广东南海和越南南部,西至柴达木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北至贝加尔湖和白令海,东至朝鲜海,东南至台湾岛。其中列举中国大地有莽浮之林(今湖北)、邓林(今河南)等,此种原始森林在现代几无遗存;在《山海经》里,对西海(即柴达木盆地)是一片无际的沼泽,黝泽(即罗布泊)水光接天等描述。对现中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研究,《山海经》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

文学

1、以图叙事,图文并茂。根据刘锡诚、马昌仪、刘宗迪等人的研究,《山海经》的母本应该有图,特别是《海经》,当为先有图,后有文,书中的文字是对图片的解说。但在以后的传承中,古图佚失,文字却流传下来,而今的《山海经》中的图,多为后人经象的。

2、《 山海经》 保留大量远古时代的历史资料。 中的地理山河、动植物、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种族部之间的等内容基本保留了古时的原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3、 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神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山海经》中蕴含大量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神话和自然神话,这些神话内容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及想象空间,尤其对浪漫文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并一定程度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为后世文学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

神话

1、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

2、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以隐喻的形式较为曲折地表现了上古人民的宇宙观。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4、通过历史积淀,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后世,也影响着后世子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现实人物的期望,甚至影响着将来中国文明的走向。

动物

1、关于《山海经》中的神奇动物,现动物学专家研究发现,除图腾崇拜外,书中所述动物多有原型,如当康即雄猪,鹿蜀当是斑马,麟即传说动物麒麟、风凰应是极乐鸟或檀岑科的五彩檀岑;而执徐、马来鳄等,现已从中国大地上消失,但在《山海经》成书那个年代应该是大量存在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熊猫、亚洲象、扬子鳄、猿等现存的濒危物种。

2、记录着动物的迁徙与灭绝、变异演化;对不同的动物,以其叫声、或按其特征称呼,叙述动物的动态及生活习性,为后人引申时定名及判断;并记录中国人驯化了犬、马、羊、牛、猪等动物相关内容,为后世提供了上古时期驯兽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医学

1、《山海经》中包藏着丰富地药物学知识,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药物的种类、产地、形态、作用以及某些药物的味道,从而成为后世太草学如《本草纲目》等文献的雏形。

2、对药物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而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小类。如植物类中,又可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在动物类中,包含着鸟类、兽类、鱼类、水陆两栖类,以及动物脂肪等;矿物类中,则分为矿石和矿泉水两小类。

3、提出如产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影响药物因素的观点。根据区域不同,所产生的药物各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药物等,为采集药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4、详细描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形态,描述各种植物的枝、叶、花、果、纹理等,并用熟悉的植物去类比不熟悉的药物;同时明确指出了某些药物的药用部分,为正确地辨认和采集药物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5、在介绍各种药物的名称、形态、产地、功用的同时,提出了大量古代病名,对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著作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其中,多种疾病名称为《黄帝内经》所采用,如癫狂病等疾病名称,为沿用至今的中医学疾病术语。

宗教

《山海经》中图腾崇拜材料,从日月图腾、动物图腾以及龙凤图腾,具有丰富宗教内含,可反映了当时上古时期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对原始宗教的思想;同时,文献中保留了原始巫术仪式和图腾崇拜观念以及神灵形象演变所反映出来的变化。

天文

《山海经》以神话故事将天文历法联系一起记载;并记载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全面总结并运用了自炎黄、少昊、颛顼、帝喾以来的完整而科学的“观象授时”体系,其体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与精确性,为后世提供了相关理论的天文知识。

农业

《山海经》中大量记载了中国先秦时代数千农耕文化的科技生产成果,并记载上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许多关于水利、车船制造、耕牛使用、乐舞产生及投壶游戏的相关内容。